close

DSC08717(001).jpg

 

鄭文堂導演介紹

1958年出生於宜蘭,畢業於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進入電影圈從攝影助理開始,陸續做過場記、副導演、製片等劇組工作,累積了豐富的電影製作經歷。鄭文堂的電影充滿人文精神與在地關懷的創作態度,那種專注捕捉人與人互動之間的微妙情感變化,以及詠嘆人與土地、自然之間的深厚情誼,將紀錄片的平實與發人省思的深厚內涵,發揮的淋漓盡致

: 請問當初Sony為什麼會邀請鄭導參與校園環保聯盟的紀錄?是基於什麼樣的機緣?

導演: 2006年是受Sony邀請擔任數位表達賽的評審,從那時開始與Sony及這活動結下不解之緣。

問: 請問在幾次參與數位表達賽評審的過程中,鄭導看到這些孩子的作品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感覺?

導演: 第一年比例上是二十分之一的作品會讓我驚艷,那時第一次看到小朋友作品就覺得這樣的活動力量還蠻大的,如果小朋友可透過影像的學習然後紀錄並拍出他們心目中家鄉的人物,或是家鄉風景特殊的地方,並能夠把這樣的活動形成一種慢慢累積的狀態,應該可以影響很多人,這是我第一年的想法。

 到了第二年,我發現好作品的量更多,當然我心目中覺得的好作品比較嚴格,我會希望影像是可以準確表達出他想講的話,又能讓人很感動。參與評審過程中,有幾副作品比我在大學上課教的學生拍的還要好,真的非常厲害。比如說像是第一年的作品“我的外籍媽媽” http://csr.sony.com.tw/photoVideo/Video_main.asp?id=15 就很讓我感動,第二年也有幾部,講的是孩子一般的家庭生活 http://csr.sony.com.tw/photoVideo/Video_main.asp?id=16  (例:炒菜)情景,那種拍攝的心意很單純,卻很有力量,可能是因為跟我自己對電影的觀念有關,我覺得電影是很單純的東西,只是後來我們自我訓練的過程,把電影弄複雜了,那個單純就如同早期我們發明電影的概念,就是以新奇、簡單的人物及故事的感動點讓人有興趣看下去,所以我是運用這樣的觀念去看,發現這一兩年這樣看下來,有幾個小朋友真的很厲害。

問: 從一開始接觸Sony數位表達賽,到實際去拍攝Sony校園環保聯盟的整個專案過程,為什麼鄭導會接受Sony的邀約,去偏鄉做這個紀錄的工作?

導演:連續幾年接觸小朋友的作品,就像我之前說的,如果這東西可以累積出來,會產生一股很大的力量。那時候我就覺得如果有一天可以把這個計畫變成一個長時期的紀錄,那種好像在播種的感覺,我從第一年就覺得這樣好像在灑種,但我不了解這個活動可以持續多久。

拍紀錄片人的壞習慣都會觀察,內心會打很多分數,常常會覺得 “這是真的嗎?”、“到底有沒有在做?”後來我確定了Sony是有在做,並且紥實在做,因為我看到了他們與幾個學校的互動,投注多少經費我是覺得還好,但是力量有看到,一個成果有看到,所以我就在想說能否把這個成果拍下來變成紀錄片。

紀錄片能夠發揮的作用我還不敢說很多,但就覺得這值得被記錄,就跟拍紀錄片的人會選題材一樣,會看人物對這片土地有這麼熱愛嗎? 或是人物對這運動有喜歡到這樣的程度嗎? 所以我覺得我會從這種角度去拍及找題材,Sony做了兩年我觀察的結果是我覺得這個活動及計劃是值得記錄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mpusfarm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