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生:想問一下導演為什麼會以「校園農夫記事」以及「種子」的概念來傳達一些意象與信念?

導演:「播種」是我一開始接下這案子就有的想法,也是我接案的動力。一開始也僅是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Sony做的事,但當看到小朋友作品之後被感動了,他們的純真情感所拍出來的作品比起大學生們的作品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他們用最真摯的情感在拍攝身邊的人事物,所呈現的作品甚至比一些電影還厲害,不是技巧上的厲害,而是情感上的厲害,是一種真實的撼動,所以有了一種「播種」的想法。但理念是一回事,不一定能拍得到「播種」的概念,也花了很多時間和Sony溝通,後來決定使用「校園農夫記事」,是因為發現陳校長、老師們這些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好似在播種一般,像個辛勤的農夫不論遇到什麼天災,都還是堅持信念,一頭栽下種著自己心目中的種子,跟播種的概念相當吻合,便以此作為紀錄片主體。

學生:此部片中哪個畫面是鄭導最想要呈現給大家,最想令觀眾有所感受的?

導演:最想讓大家看的的是小朋友們在太麻里海邊看日出的景象,因為這群小朋友從雲林偏遠的山區,努力地騎車環島到了太麻里看海,簡單的對話,這個鏡頭最想引起大家的共鳴,影片中雖沒有呈現太多,但這畫面讓我很撼動。還有親愛國小的畫面,因為親愛國小就是個台灣的縮影,每次颱風時總是遭受到土石流的威脅,讓人非常地擔心。每每颱風來臨時,除了擔心我家之外,最擔憂的就是親愛國小。

學生:這部紀錄片之後還有延續或舉辦一些後續活動嗎?有希望這部紀錄片還能影響到更多的人嗎? 

導演:其實在影片巡演播映時,觀眾給了很多意見,我覺得不要把它當一個影像說明會,把它當成是一個行動,讓這部紀錄片看了引發思鄉的情緒、美好的回憶、社區問題思考等,在思考之後你可能會想為家鄉做些什麼,能有更多關注,使它變為行動的一環。拍電影、紀錄片也是行動的一部分,如果它能啟發更多的想法,變成一個散播觀念的種子,讓更多人對於環保、對於教育、環境都能有所關懷與了解,又或許藉由影片觀念的深植影響下一代。

學生:請問導演是否考慮將紀錄片的拍攝時間拉長,或許我們就能更深入探討一些議題?另外,影片播映後是否會引起媒體大眾消費?

導演:消費的問題很難預料,因為其實片中的義盛國小等幾所學校都曾上報過,也曾被採訪過,端看當政者如何制止消費的行為。目前應該是還好,大家都很堅強,不會被媒體的燦爛所迷惑。我也覺得希望能將影片拍攝再拉長,畢竟目前的成果僅是期中報告,希望能再去關注之後發展出來的成果,看看小朋友將如何改變。但目前尚未發展到那樣的階段,僅能再持續觀察生命的改變。

 學生:導演當初拍攝這部片時,一定也看到許多有關教育的問題,對於台灣現在的教育制度,導演有什麼看法?

導演:雖然我不是全職的教育工作者,但我覺得台灣教育根本的問題,最嚴重的是有種「見不得別人好」的問題。以華南國小國小為例,他僅是一個本來是要廢校的小學校,陳校長努力地保留了它、帶來改變,但在這過程中他也收到了不計其數的黑函。提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在這個社會裡想要做點不一樣的東西是很容易受到壓制的,在每個行業都會碰到同樣的問題,但在教育界尤甚,因為當你多做些事時,就會被質疑為什麼要做這麼多,因為你的努力會突顯沒做的人,偏鄉老師們雖然是利用課餘的時間帶學生溯溪、去認識環境,但仍是有無數的批評排山倒海而來,不是偏鄉老師做的不好,而是他們引起了其他人的眼紅比較。這是這個台灣社會很難改變的一個情況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mpusfarm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